当ChatGPT浪潮席卷全球,人工智能大潮所向,在国内激起了千堆雪:资本市场的如火如荼,技术变革的伦理争议,企业的趁热打铁,汇聚成了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流。
潮流所向,奔腾的激流下,亦有着无数隐藏的暗礁和垃圾,被冲出水面。
(资料图)
一个月前,紫光集团原董事长赵伟国遭国家监委立案调查,其一系列贪腐行为被公之于众:曾经众口称誉的“芯片狂人”却涉嫌贪污、为亲友非法牟利等职务犯罪。而赵伟国多年来热衷投资的企业、项目,也被重新一一检视。
小罐茶,意外地因为芯片事件再次进入公众视野:赵伟国为何多次为杜国楹输血,甚至甘愿进入陌生的茶领域。杜国楹和他的小罐茶,究竟有何魔力?背后还有什么利益勾连?
小罐茶确实有魔力。在铺天盖地的海量信息里,小罐茶既传统,又现代;既时尚,又跟风接地气;既有翻新出奇的营销活动,也有实打实的深度研发。商业模式上几乎无懈可击,更是集一身之力击溃茶业遗留千年的所有痛点。
即使在创下营收高峰后经历了“收智商税”的质疑,被称为“营销大师”的杜国楹,也仍能迅速展开新一轮的反向“洗白”。他开通个人视频账号,拿网友的质疑点来自黑和调侃,很多人看了后觉得他坦诚敞亮。他面向媒体和镜头,不再说自己赚了多少钱,反而开始讲述自己投入了多少钱。更是直言创业小罐茶十年来,根本没赚一分钱,不信,等十年二十年后,小罐茶上市了,看小罐茶的财务报表就知道了。
这让故事走向变得更加奇特,听起来很像某位资本寡头告诉你,他的目的是为了慈善和公益一样,透露着赤裸裸的虚伪。在与杜国楹有过一面之缘的媒体人眼里,饭桌上,情到深处时,杜国楹会红了眼眶。小罐茶的公关们还会恰当地插几句老杜创业的不易。
从好记星,到E人E本、8848手机,做了15年消费电子的杜国楹,是如何将赵伟国拉入自己的阵营?小罐茶教科书级的成功营销,又渗透着营销专家杜国楹怎样的“心法”?
一、小罐到底赚不赚钱?
小罐茶,酝酿4年,产品上市2年,突破20亿零售额,跃居为茶行业零售第一品牌——这是公开报道中,小罐茶横空出世时的颠覆者形象。
这样的迅速成功令业界侧目,而对于商场老手杜国楹来说,从目标客群、品牌定位到定价,他早已锁定了小罐茶“成功”的关键——给小罐茶赋予强烈的“礼品”属性,为那些事业有成、有送礼需求但不懂茶的“有钱”群体解决痛点。
小罐茶也因此迅速将茶叶从农产品品类跃升成为高端消费品。
礼品的属性也决定着小罐茶的价格,最经典的小罐茶金罐的市场价一度高达6250元/斤。
虽然近期小罐茶也推出了相对低价的彩罐系列和多泡茶,但过去的经典系列金罐和银罐仍是各种送礼场景的主打产品,如今价格比当年还要贵。以天猫旗舰店为例,经典金罐20罐礼盒装茶叶共80g,售价1099元;10罐礼盒装茶叶共40g,售价549元。据此推算,金罐系列平均单价为55元/罐,6867元/斤。
这种定价,实在算不上实惠。据艾媒研报,2017年~2018年,中国国内市场茶叶平均售价为129.1元/斤、139.3元/斤。动辄六千元一斤的茶叶已是它们的40多倍,尽管如今物价上涨,这样的差距仍略显夸张。更何况,小罐茶为所有品类统一定下高价,茉莉花茶与大红袍、普洱同样昂贵,这种“平民变贵族”的操作,也挑战了市场“质价相当”的惯例。
小罐茶的真实成本也非常低。黄山日报2020年7月报道显示,“2019年,小罐茶带动收购黄山地区茶农鲜叶40吨,带动黄山茶农收入4000万元。”以此一地估算,一斤鲜叶采购成本仅为500元,每罐小罐茶采购成本大约4元钱。
这也是小罐茶广受质疑的根本原因。
此后的杜国楹为了弱化外界的质疑,在公开渠道上鲜少公布小罐茶的年销售额,甚至在接受媒体专访时,还特意强调,根本不赚钱。
2019年10月,他与虎嗅的交流,专门回应了小罐茶的“暴利”模式。他表示,6250元/斤的小罐茶,看似价格高昂,但其实根本不挣钱。剔除渠道利润分配、原料成本、加工制作费用、市场推广费用以及人工等开支,实际上“只剩下5%净利润”。
2022年6月,小罐茶十周年之际,杜国楹在工厂门口专门置放一块白色打底的“嘲讽”板,上面写满了网友质疑的各种点。尤其是针对“智商税”“暴利”的质疑,他态度极其诚恳地说,“总有人说我们毛利得有90%,但其实我们平均毛利率不超过50%”,说到盈利能力,他甚至有点不忿,小罐茶成立十年没有赚到一分钱。“小罐茶目前的利润为0,如果不相信,十年二十年上市后去看财务报表就可以验证。”
“5%的净利润”“不超过50%的平均毛利率”“投资十年不赚钱”……这些话的真假,外界很难求证。但是杜国楹给出的十年二十年上市后看财务报表验证的说法,确实暴露了他一个广告营销出身的企业家说话方式的“不严谨”。
先不说十年二十年后,小罐茶能不能上市,即使上市,小罐茶也没有义务公开十年二十年前的财务报表。
杜国楹口中的数字也多有偏颇。凤凰网《风暴眼》从一份裁判文书处了解到,2021年,为了诉求赔偿,小罐茶方的律师代表就表示,黄山小罐公司,产品利润率是56.68%。该黄山小罐公司为其售茶主体,更能代表小罐茶的盈利能力,“平均毛利率不超过50%”的说法更像是一种避重就轻的策略。
即便真如杜国楹所称的小罐茶盈利能力很弱,也是因为太多的成本放在了营销、包装和渠道上。
同为高端茶市场的领先品牌,八马茶业2019年至2021年毛利率均在53%左右;天福茗茶毛利率受疫情影响降至2022年的53.6%,在下降以前则多年维持在60%左右。
相比之下,上述公司的净利率却远远高于小罐茶公布的数据。八马茶业2019年至2022年1~3月净利率始终在9%~10%徘徊,天福茗茶更高,2021年净利率达到17.7%。
“在毛利率差不多的情况下,小罐茶净利率却远远低于同行,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小罐茶在营销渠道上,给渠道商让利比较多。”东莞一位资深财务总监告诉凤凰网《风暴眼》。
销售渠道方面,凤凰网《风暴眼》从小罐茶经销商处了解到,经销商和渠道商均以55%的拿货价拿货,也就是说,其终端售价的45%让利给了经销环节。
包装费用的高昂也是毛利率拉开的原因之一。小罐茶的包装为特制铝罐,相对成本高。早在2017年,新华社就曾点名其“过度包装”:据业内人士估算,“这种一个成本6元左右,皮盒子几十元,整个包装近百元。”这也引得媒体直接发问:“小罐茶,卖罐还是卖茶?”
二、三年投入近3亿广告费
不过,在毛利率和净利率大幅差额中,小罐茶更多的心思还是花在了广告营销上。
作为曾经风靡一时的背背佳、e人e本、8848手机背后的推手,杜国楹身上早已贴上“营销大王”的标签。而此番小罐茶的上市思路,可以说是以往经验的完美复刻。从“中国最贵的手机”8848到天价茶叶“小罐茶”,他的商业逻辑似乎一以贯之,通过追求高端、美学、傻瓜式营销,杜国楹一心想打造中国的“苹果”。
早期为了让品牌崛起,小罐茶可谓花费巨资的广告费。2017年,一条长达3分钟的“小罐茶,大师作”广告在央视出现,迈出了打开市场的第一步。此后,小罐茶广告如旋风一样席卷央视各大频道、重庆电视台等地方卫视,“小罐茶,大师作”这条广告语也成为其最显著的标签。
虽然杜国楹从未公开过小罐茶营销广告的投入资金有多少,但凤凰网《风暴眼》在梳理其诉讼文书过程中发现了一组数据:小罐茶公司及其子公司黄山小罐公司在2015年还未正式上市时,广告制作费就花了210万元,随后的三年时间,小罐茶公司和黄山小罐公司累计投入共约2.7亿元,其中2018年就投入了1.47亿元。
如此的广告投放力度在行业中实属罕见。老字号茶行谢裕大2016年~2018年三年时间,广告宣传费仅投入1707万元,澜沧古茶2017年~2019年三年投入6743万元的广告宣传费,而小罐茶的广告投入却是他们的四至十几倍。
小罐茶的巨额广告投放获得的品牌效应,也吸引了五花八门的模仿,譬如上海一家公司曾因模仿小罐茶的包装、装潢被起诉,最终赔偿小罐茶300万元。天眼查显示,小罐茶发起的诉讼多达两百多条,以侵害商标权纠纷、不正当竞争纠纷等为主。在多个庭审中,小罐茶强调其营销推广费用之巨,以证实自身的品牌知名度。
同样,从其公开活动来看,小罐茶的营销势头也丝毫不减当年。小罐茶近年来组织了多起“噱头十足”的活动,引人关注。除了春节、中秋节必然要靠营销出圈,还与恭王府、蚂蚁及各种传统、时尚IP联名,充分引流。
2022年春节前,小罐茶邀请了100位传统手艺人,制作出“百福图”,在长城上展示,铺成了一道长达300米的巨幅“红毯”,赚足了眼球。同年6月7日,在斯里兰卡驻华大使馆举办了一场以“‘红’遍全球的异姓兄弟”为主题的文化交流品鉴会。今年,小罐茶又与新华网合作了春节“福气”营销,在AI大热之际,运用数字人“筱竹”送福气,增强了科技感。
轰炸式营销和巨额广告投放虽然提高了品牌辨识度,但是过度的营销,也让小罐茶自身面临多项非议。
小罐茶宣称的“小罐茶大师作”,曾让网友纷纷质疑八位大师,每人一天炒作1500斤,累不累?尽管杜国楹等曾出面公开解释——大师作,并非大师亲自炒,只是相当于产品经理制定标准,但是网友们并不买账,嘲讽小罐茶玩弄的不过是文字游戏。
遇挫之后,杜国楹极力避开“大师作”的噱头,早期八位大师也有人低调淡出小罐茶。杜国楹转而开始主打“科学制茶”和 “产业化标准化”。
如果说宣传“大师作”是一种更传统的方式的话,新的宣传方向则流向现代化。
在小罐茶的宣传中,小罐茶重塑了整条产业链的标准化逻辑。
上游,投资数亿建设生态有机茶园,通过标准化、智能化管理改变传统的小农鲜叶生产模式;中游,与大师合作,从原料选择,到采摘、制茶工艺,形成完全流水化的生产标准;下游,投资15亿元,在黄山建设一座超级工厂,不仅与IBM、百度AI合作研发挑茶机器人,每天可以完成200公斤毛茶的筛拣除杂工作,还自主研制了茶叶自动罐装线、茶叶自动包装线、智能仓储等智能化设备,实现了无人化、智能化的加工全环节。
这听起来“太完美了”。曾经参观过超级工厂的人不停地感慨,很难想象中国茶企拥有如此现代化的设备装置。
而古怪之处,正在于此。这个千年间在中国鱼龙混杂的行业,仿佛瞬间被半路改行的杜老师给整得明明白白了。小罐茶集一身之力,就解决了我国茶行业的几乎所有痛点。
茶叶原本为农产品,属于非标准化产品。最大的特点是靠天吃饭,从产地,到采摘标准、采摘时间,都有很多讲究,而每一环节都有诸多影响因素,因此当茶叶出现在消费者手上时,就有了不同的味道。
茶叶的口味也很难在消费者那里统一和标准化。在小罐茶铺天盖地的“机器化”宣传时, 一些偏爱手工传承技艺的消费者,会在小罐茶公众号后台留言,能否保留一些手工制作的产品。
小罐茶在采摘上也显出“迷惑性”。官网上介绍,所有茶青均由经验丰富的老茶农纯手工采摘。与机器采摘相比,手工采摘“品质更优异”,且“独有的截断面更利于特级茶的制作”。但它同时又在多个场合宣传正研发采茶机器人,一篇称扬其工业化成绩的文章,甚至直接写出了与其官网相反的文案:“人工采摘随意性强,容易产生不同等级的原料混采,茶叶外观不匀整、不美观,导致茶叶加工品质不稳定。”
在传统和现代的更迭过渡中,小罐茶在传播中突然拥有了无所不包的身份,每一环节,每一道工序,都具备了无穷多的可讲述的故事。
三、 走到岔路口
小罐茶的故事讲得确实精彩,远超过杜国楹此前的四次创业。杜国楹此前的创业,都很短暂,大多三到五年便逐渐沉寂,给人“干几年就卷钱跑路”的印象。
不过杜国楹把小罐茶当成自己的最后一次创业。回顾前半生,他觉得自己和做农夫山泉的首富钟睒睒最大的区别就是,太不专一,总是在打广告而不是做企业。所以,小罐茶,成了他重启企业家人生的最后寄托。
为了完成人生的最后一跃,杜国楹不仅掏出过去二十年积攒的家底,还喊来了自己的老朋友紫光集团“芯片狂人”赵伟国。
外界难以知晓他与赵伟国如何相识,不过二人公开的最早的交集,是杜国楹第三次创业壹人壹本时。2012年12月17日,清华系紫光集团总裁、实控人赵伟国通过健坤投资,出资105万元,从北京君联睿智手里买下了壹人壹本22%的股权。
22天后,即次年的1月10日,同为清华系的同方股份就以13.68亿元收购了壹人壹本100%股权。这一收购,让壹人壹本老总杜国楹和刚刚入股的赵伟国都大赚了一笔。
同方股份公告称,拟以13.68亿元收购净资产为2.42亿元的壹人壹本,收购分两步:一是向杜国楹等14名交易对象,以7.02元/股的价格发行股份,收购壹人壹本75.27%股权;另以不低于6.32元/股向不超过10名特定投资者募集配套资金,用于收购健坤投资和冯继超所持的壹人壹本剩余24.73%股权。
事实上,壹人壹本当时在业内的口碑一般,被认为是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产品。13.68亿元的预估值,较其同期2.42亿元的资产账面净额增值了近4.65倍。
更诡异的是,当时有媒体调查称,壹人壹本销售数据造假,疑似夸大了销量。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,同方董事长陆志成仍然强行推进完成了收购。
这次收购一成,22天的时间,健坤集团就实现了从105万元到3个亿的增值,赵伟国的投资溢价285倍以上。
而另一边,杜国楹也借此名列同方股份第二大股东,并在三年解禁期满后,迅速卖掉手中80%多的增发股,获利近20个亿。
虽然这一番操作中,赵伟国与杜国楹看似并没有直接交涉,但同方股份以如此高的溢价收购壹人壹本,赵伟国与杜国楹却共同成了最大的获益者。
值得注意的是,同方股份与紫光集团是兄弟公司,当时便有外界猜测,这宗收购可能存在利益输送。
在这场共赢的收购之后,杜国楹与赵伟国显然关系更近了一层,即便杜国楹离开壹人壹本再次开始全新的创业,即便茶行业与赵伟国一直以来的电子消费领域毫不沾边,但还是轻松拉来了这位老朋友加持,赵伟国甚至拉来自己的朋友——紫光集团高管李禄媛、龙涛等入股小罐茶。
赵伟国此后几乎成了杜国楹人生中的贵人。小罐茶成立之初,最需要钱的时候,赵伟国持续不断加持,投资了至少数亿元。2016年12月16日,赵伟国的健坤集团投资小罐茶,后者的注册资本从5000万元猛增至3亿元。
2018年3月26日,赵伟国旗下的“西藏健坤载物创业投资有限公司”成立的一支基金共青城坤茗,投资入股小罐茶,其中基金出资人包括疑似紫光集团的高管龙涛。另一位同名高管李禄媛控股的紫光汇金也同样出资入股小罐茶。
2019年4月3日,赵伟国的健坤集团,以及与赵伟国有关系的伟涛电子入股小罐茶。
虽然融资次数不多,也尚未公布上市计划,但商场摸爬已久的杜国楹,依靠他的老朋友,艰难走到了现在。然而,2019年后,小罐茶再未有新的融资,赵伟国也麻烦不断。
根据赵伟国前期披露的信息,及胡润百富榜数据,这期间,赵伟国个人的身价暴涨5倍多,从2005年的45亿元,增长到2019年的250亿元。
去年,赵伟国因为实控公司与原紫光集团旗下公司之间的利益输送,而接受调查。据报道,赵伟国曾违规将本单位的盈利业务交由亲友进行经营,以明显高于市场的价格向亲友经营管理的单位采购商品,指使上市公司董事实施损害上市公司利益行为,从中获得了巨额利益。
失去了老友,犹如断了臂膀的杜国楹,面对巨大的上游产业链投入,能否实现稳健的财务水平,摆脱对资本的依赖,依然考验着他的企业家寻梦之路。